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小来好文耻学武,世上功名不解取。虽沾寸禄已后时,
徒欲出身事明主。柏梁赋诗不及宴,长楸走马谁相数。
敛迹俯眉心自甘,高歌击节声半苦。由是蹉跎一老夫,
养鸡牧豕东城隅。空歌汉代萧相国,肯事霍家冯子都。
徒尔当年声籍籍,滥作词林两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桥,
黄鸟春风洛阳陌。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兴来逸气如涛涌,千里长江归海时。别离短景何萧索,
佳句相思能间作。举头遥望鲁阳山,木叶纷纷向人落。
徒欲出身事明主。柏梁赋诗不及宴,长楸走马谁相数。
敛迹俯眉心自甘,高歌击节声半苦。由是蹉跎一老夫,
养鸡牧豕东城隅。空歌汉代萧相国,肯事霍家冯子都。
徒尔当年声籍籍,滥作词林两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桥,
黄鸟春风洛阳陌。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兴来逸气如涛涌,千里长江归海时。别离短景何萧索,
佳句相思能间作。举头遥望鲁阳山,木叶纷纷向人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写给堂弟墨卿的一封"诗信",既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又饱含对弟弟的欣赏与鼓励。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前半段是诗人的自述(从开头到"滥作词林两京客"): - 说自己从小喜欢文学不爱习武,结果在功名路上总慢半拍 - 虽然做过小官,但始终没能实现辅佐明君的抱负 - 用"柏梁台赋诗"的典故,暗示自己错过重要机会 - 现在成了养鸡养猪的闲散老人,宁可学清廉的萧何也不愿巴结权贵 - 回忆年轻时在长安洛阳的文人聚会,暗示那段风光已逝
2. 中间转折夸赞弟弟("吾家令弟才不羁"到"千里长江归海时"): - 称赞弟弟才华横溢,尤其擅长五言诗 - 说弟弟写诗时文思如长江奔涌般畅快 - 用"千里归海"比喻弟弟前途无量
3. 最后抒发思念("别离短景何萧索"到结尾): - 感慨分别后时光匆匆,借落叶表达思念 - 通过描写遥望鲁阳山、落叶纷飞的画面,把思念之情形象化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真实展现古代知识分子的矛盾:清高自守vs功名欲望 2. 兄弟对话的亲切感:既有长辈的谆谆教导,又有平辈的真诚欣赏 3. 善用比喻:把文思比作江涛,把人生比作落叶,通俗又生动 4. 结尾画面感强:让人仿佛看到诗人站在秋风中遥望远方思念亲人的场景
诗中"养鸡牧豕东城隅"这种自嘲,和"兴来逸气如涛涌"对弟弟的夸赞形成有趣对比,既见长者风范,又显兄弟情深。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