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法云庵

前山岚翠沈,暝色檐间合。
禽声浴鼓乱,人语塔铃答。
归依古佛龛,始知此心杂。
岩扉全未扃,随风自开阖。
松寒生夜涛,漫空沸鞺鞳。
境幽喧亦减,闻根了无纳。
役役尘网中,坐使秋鬓飒。
终当净域居,翻经补残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法云庵夜宿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感悟的交织,展现了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净境界的向往。

前四句写傍晚山色:山间雾气沉沉,暮色笼罩屋檐,鸟鸣声与寺庙的鼓声交织,人声与塔铃相应,营造出幽静而略带喧闹的黄昏氛围。这里用声音的"乱"和"答",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中间八句写夜宿体验:面对古佛时,诗人意识到自己心绪杂乱。庵门未关,随风开合,暗示修行之门的敞开。松涛声如波涛,在夜空中回荡,但越是幽静的环境,反而让喧嚣感减弱,耳朵似乎不再接收外界的干扰。这里用"闻根了无纳"(听觉不再接收)的佛家语,表现心境逐渐沉淀。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感叹自己长期在尘世奔波,虚度光阴以致鬓发斑白,最终决定要在这清净之地定居,通过研读佛经、修补僧衣来寻求内心的安宁。"补残衲"这个细节特别生动,既指修补僧衣,也暗喻修补残缺的心灵。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不直接说"我要修行",而是通过松涛、塔铃、岩扉这些具体景物,让读者感受到他从躁动到平静的心路历程。最后"补残衲"的日常画面,把抽象的修行愿望变得可见可感,让普通人也能理解这种追求内心安宁的渴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