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祖宗伯公临难遗弟诗有感

豫章风节振荆湘,匪为殷亡为晋亡。
执手痛罹鸣鹡难,焚裘梦断树萱乡。
三诗聊寄忠臣愤,九死宁回国士肠。
一展遗编一兴慨,令人千载挹辉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位忠臣在危难时刻写下的绝笔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悲愤和坚贞不屈的气节。

首联"豫章风节振荆湘,匪为殷亡为晋亡":用豫章(江西)的劲竹比喻主人公的品格,他的气节震撼了荆湘大地。他不是为商朝灭亡而悲伤,而是为晋朝的衰亡痛心,暗示主人公效忠的是当时的正统王朝。

颔联"执手痛罹鸣鹡难,焚裘梦断树萱乡":描写诀别场景。"鸣鹡"指兄弟离别,主人公与弟弟执手痛哭;"焚裘"用晋文公烧掉狐裘的典故,表示放弃富贵生活;"树萱"指思念母亲,暗示主人公再也回不到故乡。

颈联"三诗聊寄忠臣愤,九死宁回国士肠":主人公留下的三首诗,寄托着忠臣的悲愤。即使九死一生,也不改变他作为国士(国家栋梁)的赤胆忠心。

尾联"一展遗编一兴慨,令人千载挹辉光":后人每次展读这些遗诗都会感慨万千,主人公的精神光辉穿越千年依然令人敬仰。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和意象,塑造了一位在国难当头时舍生取义的忠臣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以及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的担当。诗中"执手痛罹""焚裘梦断"等细节描写,让抽象的气节变得具体可感,使读者能真切体会到主人公在生死抉择时的痛苦与决绝。

罗荣祖

罗荣祖,字仁甫,号东舒,歙县(今属安徽)人。入元,与萧魁等同被徵,荣祖书《答招隐》见志。事见《潨川足徵录》文部卷七、《宋季忠义录》卷一五。今录诗五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