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仲秋二十有五日哭东莱先生之墓

庚子秋中忆请违,先生温语扣还期。
去年匍匋双溪路,迨似当年失母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学生对已故恩师(东莱先生)的深情悼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时间线索的巧妙安排
诗人用"庚子年中秋"和"去年"两个时间点形成对比:两年前的中秋师生还有约再会,去年却已天人永隔。这种时间跳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无常的冲击。

2. 情感表达的层层递进
- 先回忆老师温和地约定重逢(温暖)
- 再写自己踉跄奔丧(震惊)
- 最后说像当年失去母亲一样悲痛(深刻)。这种情感升级让哀伤更有穿透力。

3. 生活化比喻的力量
用"失母之痛"比喻丧师之痛,非常接地气。中国人最懂失去母亲的痛,这个比喻瞬间让抽象的师生情变得具体可感,说明老师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如同至亲。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在和老朋友聊天时诉说伤心事,真挚自然。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说家常话"的朴素表达,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好的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学生精神上的另一个母亲。

徐暄

徐暄,从吕祖谦学。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有诗吊其师(《东莱集》附录卷三)。今录诗四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