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伯襄

读君留别诗,离亭日有祖。
人自送翰林,伯襄毋乃苦。
君是玉堂宾,君身原有主。
递作卿与相,终不易吾故。
权势易为名,君曾作是语。
亦有势愈高,其芳乃愈沮。
譬如丝在染,渐渐非其素。
我今与君别,豫意相期处。
还我旧伯襄,馀物一无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李伯襄的送别之作,核心思想是劝诫朋友在官场中保持初心,不要被权势腐蚀。全诗用平实的语言传递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前四句写送别场景:作者读到李伯襄的告别诗,在离别的亭子里为他践行。别人都羡慕李伯襄能进翰林院(古代最高学术机构),但作者却担心朋友会受苦。

中间八句是核心劝诫:作者提醒朋友虽然现在身份尊贵("玉堂宾"指翰林学士),但要记住自己本来的样子。即使将来当上高官("卿与相"),也不要改变初心。权势容易让人迷失,地位越高反而可能失去原本的美好品质,就像染色的丝线会渐渐失去原本的纯白底色。

最后四句表明心迹:临别之际,作者只期待将来重逢时,看到的还是原来那个真实的李伯襄,其他功名利禄都不重要。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染丝变色"的比喻生动说明权势对人的影响 2. 不落俗套的送别角度:不写离愁,而是担忧朋友被官场腐蚀 3. 体现了真正的友情是敢于说逆耳忠言 4. "还我旧伯襄"的结尾既温暖又有力,强调保持本真的重要性

全诗就像一位老友的贴心叮嘱,在祝贺之余更关心对方能否守住本心,这种超越功利的真挚情谊在今天依然令人动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