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省诸公邀西湖宴集

湖上相逢宴屡开,紫薇花下约同来。
水光酿绿凝歌袖,山色分青入酒杯。
蛱蝶影随罗扇动,琵琶声逐画船回。
独怜英骨埋芳草,南拱枝头蜀鸟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西湖边举行的文人聚会,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聚会的欢乐与背后的哀愁。

前四句写聚会场景:诗人和朋友们在西湖边多次相聚,紫薇花下约定同游。湖水泛着绿光,仿佛把歌女的衣袖都染绿了;远山青翠,倒映在酒杯中。这里用"酿绿""分青"的拟人手法,把自然景色写得像会主动与人互动,让读者感受到山水与宴会融为一体。

五六句用动态细节渲染气氛:蝴蝶随着罗扇的摇动而飞舞,琵琶声追着画船飘荡。这两个镜头既写出宴会的热闹,又带着几分轻盈飘逸的美感。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在欢乐的聚会中,诗人突然想起埋骨芳草的英魂(可能指已故友人),这时听到杜鹃在枝头哀鸣。南拱枝(向南的树枝)和蜀鸟(杜鹃,传说为蜀帝魂魄所化)的意象,给全诗蒙上一层淡淡的忧伤。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让聚会的欢愉与人生的无常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就像一部运镜流畅的微电影:先拍大场景的山水宴会,再推近到扇动蝶影、船载琵琶的细节,最后镜头摇向哀鸣的杜鹃,留下余韵悠长的沉思。诗人通过这场聚会,既表达了对自然与友情的热爱,也透露出对生命易逝的感伤。

陈基

陈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陈基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