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公采赠太希先密云团韵
道人祝融屩,胡为堕南州。
都无作相但粥饭,平生衲被姑蒙头。
曾郎手中大圆镜,朵颐赠之非暗投。
快烧铜瓶作蟹眼,铸成八载心如抽。
吾行踽踽饱阅世,葵苋独与衲子游。
君来适逢小摇落,水天拍拍团沧州。
唤醒北固龛底梦,拟披袈裟上扁舟。
且浇玉川七碗句,仍洗船子三寸钩。
摩挲正焙连城璧,少林老僧初不识。
他时一笑示灵源,五百比丘端失色。
幽丛鲜鲜凉雨馀,亦有黄花净供无。
知渠肉团久炯炯,玷翳浑灭如大珠。
都无作相但粥饭,平生衲被姑蒙头。
曾郎手中大圆镜,朵颐赠之非暗投。
快烧铜瓶作蟹眼,铸成八载心如抽。
吾行踽踽饱阅世,葵苋独与衲子游。
君来适逢小摇落,水天拍拍团沧州。
唤醒北固龛底梦,拟披袈裟上扁舟。
且浇玉川七碗句,仍洗船子三寸钩。
摩挲正焙连城璧,少林老僧初不识。
他时一笑示灵源,五百比丘端失色。
幽丛鲜鲜凉雨馀,亦有黄花净供无。
知渠肉团久炯炯,玷翳浑灭如大珠。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道士(道人)和僧人(衲子)之间的奇妙互动,充满了禅意和生活趣味。
开篇说道士本应在南方修行,却意外来到此地。他生活简朴,只吃粥饭,盖着粗布被子。这时一个叫曾郎的人送他一面大圆镜(象征智慧或佛法),道士欣然接受。他们一起煮茶("快烧铜瓶作蟹眼"指煮茶时的小气泡),这段友谊让道士八年来郁结的心结终于解开。
中间部分写道士独自行走世间,却与僧人结伴。他们在秋天相遇,看着水天相接的景色,唤醒尘封的记忆,甚至想穿上袈裟一起乘船远行。他们品茶("玉川七碗"用典指饮茶)、钓鱼,过着闲适的生活。
最有趣的是结尾:道士把一块珍贵玉石给少林寺老僧看,老僧却不识货。这暗示真正的佛性不在表面形式。雨后黄花清新脱俗,就像人去除杂念后显露的本心,如同明珠般闪耀。
全诗通过日常小事展现禅理: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简单生活中见本性。语言生动,把煮茶、赏景等平常事写得充满禅趣,最后用"不识宝玉"的幽默对比,点明"佛性本在心中"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