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

八宝湖中水,声同万马奔。
浪高城岌岌,堤滑雨昏昏。
人以鱼为饭,家惟荻作门。
十年昏垫苦,有口向谁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宝应地区(今江苏一带)遭受水灾的悲惨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传递出百姓的苦难。

前四句用夸张比喻写洪水威力:八宝湖的洪水像万马奔腾般轰鸣,浪头高得仿佛要把城墙冲垮,被雨水泡软的堤坝摇摇欲坠。"岌岌""昏昏"两个叠词让人仿佛看到城墙将倒未倒的危险状态,感受到天地昏暗的压抑氛围。

后四句笔锋转向灾民生活:百姓只能靠捕鱼充饥(说明庄稼全毁了),用芦苇杆当门(说明房屋被冲垮)。最痛心的是最后两句——十年间反复遭水灾折磨,老百姓的苦楚却无处诉说,道出了古代底层人民面对天灾时的无助。诗人不直接说"朝廷不管民生",而是用"有口向谁论"的质问,含蓄批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诗像一组纪录片镜头,先拍惊涛骇浪的自然灾害,再拍灾民挣扎求生的特写,最后定格在百姓欲哭无泪的面孔上。这种白描手法比直接抒情更有冲击力,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民生多艰"的沉重主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