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闲居并序
世短意恒⑴多,斯人乐久(岁时杂咏作有)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⑵天象明。
往(曾本云,一作去)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曾本云,一作常)祛⑶百虑,菊解⑷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和陶本作花)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和陶本作为,误)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曾本云,一作虞),淹留岂无成?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⑵天象明。
往(曾本云,一作去)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曾本云,一作常)祛⑶百虑,菊解⑷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和陶本作花)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和陶本作为,误)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曾本云,一作虞),淹留岂无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陶渊明在重阳节时写下的感慨,主题围绕人生短暂与内心追求展开。诗人用日常景象和朴素语言,表达了对生命、时光的思考。
开篇"世短意恒多"直接点明人生短暂但欲望无穷的矛盾,对比世人追求长寿的普遍心态。接着用自然景象烘托氛围:秋露、凉风、晴空、南飞的燕子、北来的雁鸣,这些秋天典型意象营造出时光流逝的直观感受。
诗中提到酒和菊花这两个重阳节标志物,说"酒能解千愁,菊可延年寿",但马上转折:我这个茅屋里的普通人,看着时节更替又能怎样呢?这里用空酒杯(尘爵)和独自开放的菊花(寒华)自比,暗示自己虽有高洁品格却无人赏识。
最后诗人看似自我安慰:隐居生活也有乐趣,长期坚持难道不算成就吗?但这种反问其实透露出无奈,他明知这种"成就"与世俗标准不同。全诗在闲适表象下,藏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追问,展现了陶渊明典型的矛盾心理——既安于田园,又对自身价值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