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鹥亭
古有凫鹥诗,喜物游太平。
今见凫鹥亭。夜安洲渚棲,
书无罗风惊。群嬉固俦匹,
适意相飞鸣。春风藻荇稠,
夜雨波澜清。特以王泽深,
遂此微物生。飞甍枕榛台,
缭绕寒芜城。府目瞰清泚,
日羡凫鹥情。自惟县令暇,
朝夕亲编氓。土瘠民半馁,
役频民少宁。嗟尔多蹙迫,
岂与凫鷖并。我心徒尔嗟,
奈何存典刑。尔劳悯以恕,
匀重移之轻。庶几皆有乐,
共戴君聪明。民安令亦暇,
临流解尘缨。座岁可归去,
白发南山耕。
今见凫鹥亭。夜安洲渚棲,
书无罗风惊。群嬉固俦匹,
适意相飞鸣。春风藻荇稠,
夜雨波澜清。特以王泽深,
遂此微物生。飞甍枕榛台,
缭绕寒芜城。府目瞰清泚,
日羡凫鹥情。自惟县令暇,
朝夕亲编氓。土瘠民半馁,
役频民少宁。嗟尔多蹙迫,
岂与凫鷖并。我心徒尔嗟,
奈何存典刑。尔劳悯以恕,
匀重移之轻。庶几皆有乐,
共戴君聪明。民安令亦暇,
临流解尘缨。座岁可归去,
白发南山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县令在凫鹥亭(野鸭和水鸟栖息的地方)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自然界的和谐与百姓的困苦,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无奈。
自然与民生的对比:
- 前半部分写凫鹥亭的美景:野鸭水鸟自由嬉戏,春风中水草丰茂,夜雨后湖水清澈。这些生灵能悠然生活,是因为“王泽深”(朝廷恩泽深厚),让微小生命也能繁衍生息。
- 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写百姓的艰难:土地贫瘠,百姓吃不饱;劳役繁重,难得安宁。作者感叹:百姓的困苦怎能和凫鷖的逍遥相比?
县令的矛盾心情:
作者作为县令,虽然羡慕凫鷖的自在,但更心疼百姓的苦难。他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我心徒尔嗟”),只能尽量减轻赋税和劳役(“匀重移之轻”),希望百姓能过得好些。他理想中的状态是: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能闲暇时在亭边洗去疲惫,将来退休归隐田园。
核心思想:
这首诗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借凫鷖的安乐反衬百姓的艰辛,体现了一个基层官员的责任感和无力感。作者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在矛盾中努力寻找平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关景仁
宋钱塘人,字彦长。关鲁子。仁宗嘉祐四年进士。曾为丰县令。多才艺,音律、历数、草隶、图画无所不学,尤长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