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溪老人归道山已久顷闻其家计萧条为之慨然

天与遐年道诣酣,灵光颓去竟何堪。帔寒谁恤任公子,笔记人怀《老学庵》。

早有鸿文惊海外,空余牛斗烛江南。芳邻追溯逾三纪,曾仰苏斋供佛龛。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已故学者(覃溪老人)的怀念和对其家道衰落的感慨。

首联"天与遐年道诣酣,灵光颓去竟何堪":老天给了他长寿让他能尽情钻研学问,但他去世后留下的精神光芒消散了,这真让人难以接受。用"灵光"比喻老人的学识光芒,形象生动。

颔联"帔寒谁恤任公子,笔记人怀《老学庵》":现在他家境贫寒("帔寒"指衣衫单薄),却没人像帮助任公子那样帮助他的后人。但人们仍怀念他留下的学术笔记,就像怀念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一样。这里用历史典故表达对老人学术贡献的珍视。

颈联"早有鸿文惊海外,空余牛斗烛江南":他早年的文章就享誉海外,如今只留下他的学识像星光("牛斗"指星宿)照耀江南。用"烛"字形象表现学识的影响力。

尾联"芳邻追溯逾三纪,曾仰苏斋供佛龛":作为邻居追忆超过三十年的交情,还记得当年在他书房("苏斋")看到供奉佛像的情景。通过具体生活细节展现深厚情谊。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既赞美逝者的学术成就,又对其身后萧条表示同情。用典自然,感情真挚,让读者感受到一位学者身后的荣光与凄凉。诗中"灵光""牛斗"等比喻既典雅又易懂,很好地平衡了文学性和可读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