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恶劣天气下劳作的艰辛,以及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前两句"盆倾暑雨两襄陵,三插苗心悉𧉠生"用夸张手法描写暴雨如盆倾泻,农民多次补种的秧苗都被害虫吃光。这里通过"盆倾"形容雨势之大,"三插"表现农民反复补种的辛劳,"悉𧉠生"则说明害虫肆虐的严重程度。
后两句"一草不遗禾黍地,若为刍秣事王征"揭示了更深的悲剧:田地颗粒无收,官府却还要征收军马粮草。"一草不遗"与"禾黍地"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灾情之重;"刍秣"指喂马的草料,"王征"暗示官府强征,点明百姓苦难的根源。
全诗通过暴雨、虫害、征粮三重打击,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农民在天灾人祸夹击下的绝望处境。语言朴实却力透纸背,既有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也暗含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批判。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