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夜晚停泊在鹦鹉洲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旅途的孤寂和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前两句说行程:诗人没有走襄阳的大路,而是乘船走水路,很快就要到武昌了。这里通过"不从""已报"两个词,给人一种轻快中带着漂泊感。
中间四句写夜景:春夜的江汉(长江和汉江)寒气逼人,让人感觉春天像一场梦;岸边的楼台静悄悄的,月光像霜一样冷。这里用"梦""霜"两个比喻,把春夜的清冷感写活了。接着想到三国时在此写下《鹦鹉赋》的祢衡(最终被杀害),站在雾气蒙蒙的江边,诗人感到一阵心痛。
最后两句是感慨:想把祢衡的孤坟和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传说曹操为防盗墓设的假坟)作比较——祢衡的坟虽然孤单,但每年春草生长时,谁能说不是他的坟头更显生机呢?这里用"问谁芳"的反问,暗示真正被人记住的是有气节的人。
全诗妙在把夜泊的实景和历史典故自然融合,用清冷的月光、春草等意象,既写出了旅途孤寂,又表达了对气节之士的敬仰。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在对比中传递出深刻的历史思考:豪华的疑冢终会湮灭,而精神气节却如春草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