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秣陵关买舟冒雨至七桥瓮马总戎营求见
早潮人说船行易,五十里路夕未至。夜深雷雨破空来,疑是城头战方利。
小船漏水时欲沈,裤袜无乾不能睡。烧烛聊谈纸上兵,到晓刚成六千字。
遥遥乍见当头旗,船得顺风桨生翅。须臾系缆营东头,万帐星罗真得地。
此时雨猛更逐人,草滑泥深策无骑。束缚芒鞋侧足行,军前岂可轻儿戏。
渐闻朝令许传呼,长揖扣门敬投刺。将军竟作阶下迎,才见逃人先迸泪。
敢谓此贼不难平,三月迁延自攻愧。张髯怒骂骄儿兵,如所云云颇非醉。
坐来徐献袖中书,五策居然中三四。欲推欲挽忽沈吟,前席无声似酸鼻。
但言大帅在钟山,到彼雄心傥一试。我闻未免中狐疑,于我何嫌若引避。
归船听取道旁语,请战都非大帅意。将军近已病填膺,不是将军不了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书生冒雨赶路去军营见将军的故事,用大白话可以这样理解:
1. 赶路艰辛 开头说"五十里路走一天都没到",夜里还遇上雷暴雨,小船漏水裤子全湿透,狼狈得像打仗逃难。这里用夸张的雨天遭遇,让人感受到他见将军的决心。
2. 军营见闻 天亮后终于看到军营旗帜,像星星一样密密麻麻扎营。但下雨天地面泥泞,他只能提着鞋光脚走路,生怕被当成闲杂人等。这段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古代军营的森严。
3. 将军反差 见到将军时,这个本该威风的人物却"先哭了出来",还痛骂手下士兵不争气。这里用"怒骂骄兵""迸泪"等细节,刻画出一个焦虑又无奈的将领形象,比直接描写更有冲击力。
4. 献计受挫 书生掏出熬夜写的作战方案,将军觉得大部分可行,但突然沉默叹气。最后透露关键信息:真正做主的大帅在钟山,而且"请战不是大帅的意思"。这个转折点破了军队内部的矛盾。
5. 现实讽刺 结尾借路人之口说"不是将军不办事",暗指高层不作为。就像现在职场中,中层干部背锅,实际是上头决策有问题。这种含蓄的批评手法,比直接骂人更耐人寻味。
全诗妙在两点: - 用"裤袜湿透""光脚走路"这种生活化细节,让历史场景活灵活现 - 通过小人物见将军的经历,侧面反映晚清军队的系统性腐败,比直接写议论文更有力量
就像用抖音记录生活片段,看似随手拍,实则藏着对社会现象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