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寿徐意一参政

东南仁气氲堪舆,武夷相望钟真儒。
考亭西山接伊洛,户庭坦荡除榛芜。
意一先生续正传,刚以直养轲其徒。
端平御史凛风节,历历抗疏诛奸谀。
爱君忧国根性天,实与名称名非沽。
艺祖所谓社稷臣,四海欢呼登政途。
津梁善类植泰道,柱石明堂开远模。
丹心炳炳照白发,力扶国是消民瘉。
共期圣祉登嵩华,长使廊庙闻都俞。
黎元翘首望太平,愿斡圣化还唐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叫徐意一的官员,用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他的品德和功绩。

第一部分:赞美徐意一的出身和品德 开头用“东南仁气”形容徐意一生长的地方人杰地灵,像武夷山一样孕育出真正的学者。提到“考亭西山”“伊洛”这些儒家圣地,暗示他继承了正统的儒家思想。诗人夸他性格刚直,像孟子(“轲其徒”)一样正直坦荡,为官时敢于直言进谏,打击奸臣。

第二部分:强调他的忠诚与能力 诗人说徐意一爱国是发自天性,不是沽名钓誉。用“艺祖所谓社稷臣”比喻他是国家栋梁,百姓都欢呼他当政。他像桥梁一样团结贤臣,像柱石一样稳固朝政,为天下树立榜样。

第三部分:歌颂他的贡献与愿景 尽管头发已白,徐意一仍忠心耿耿,努力纠正国策、消除百姓苦难。诗人希望他能辅佐皇帝创造盛世,让天下重回尧舜时代的太平。最后两句直接表达百姓的期待:渴望他能扭转局面,恢复唐虞(尧舜)那样的理想社会。

核心思想 全诗通过地理象征、历史典故和比喻,塑造了一位正直、忠诚、能干的官员形象,并寄托了诗人对清明政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语言上虽用了一些典故,但情感真挚,容易让人感受到对贤臣的敬仰和对美好社会的期盼。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