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江边夜宿时的凄凉感受,通过声音和景物的交织传递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前两句用三种动物的声音营造孤寂氛围:猿猴的清啸、杜鹃的啼叫、山狖的哀鸣,这些自然界的声音在半夜里显得格外酸楚,暗示旅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后两句转向视觉描写:江面泛着月光,水汽与夜风交织,烟雾笼罩的江面透着寒意。最妙的是末句点明——这样凄冷的景象,正是离别之人辗转难眠的时刻。
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想家",而是通过"孤猿啼叫"、"冷月寒江"这些意象,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份难以言说的孤寂。特别是"离人睡觉时"这个生活化的细节,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我们都有过在异乡失眠的经历,这种共鸣让诗句格外打动人心。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声音勾勒轮廓(猿啼鸟鸣),用景物渲染氛围(冷月寒江),最后用人物点题(不眠的旅人)。短短28个字,既有画面感,又能引发情感共鸣,展现了古人"借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