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渔洋感旧集偶书

文人善相轻,每恐峻崖岸。
矧以轩冕流,而为风雅冠。
蚕尾乐宏奖,风流久未涣。
论交多寒瘦,此意益足叹。
搜罗暨倡酬,盈箧富词翰。
只字绝诋諆,片语亦珍玩。
隐雾豹必窥,潜渊珠使灿。
如辨竹中笛,似惜桐遭爨。
品题一时加,声称百年焕。
沽誉岂初心,扬扢不嫌滥。
从知名下士,布衣每居半。
骚坛文采留,曷可归黯淡。
迄今把遗编,词澜纷浩瀚。
仲翔冀知己,得一可不憾。
掩卷缅前哲,定各莞尔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对王士禛(号渔洋山人)所编《感旧集》的读后感,主题围绕文人相轻的现象展开,同时赞美了王士禛提携寒门才子的胸怀。全诗用平实的比喻和对比手法,传递了尊重才华、珍视文字的价值观念。

核心内容解析:
1. 批判文人相轻
开篇直指文人圈常见弊病:互相轻视,筑起高墙般隔阂("峻崖岸")。尤其讽刺那些身居高位("轩冕流")却自诩风雅领袖的人,暗示他们缺乏真包容。

2. 赞美王士禛的胸怀
用"蚕尾"(王士禛书斋名)代指他,称赞他乐于提携寒门文人("寒瘦")。诗中说他收集诗文时,连最简短的字句都珍视("只字绝诋諆"),像发掘雾中的豹纹、深渊的珍珠般用心,体现对才华的尊重。

3. 文字的价值与传承
通过"竹笛""桐木"比喻:好作品如同制笛的竹、制琴的桐,需被识货人发现。王士禛的品评让这些作品百年生辉,说明真正的好文字不该被埋没。

4. 文坛的平等理想
诗中强调"布衣居半"——王士禛推举的才子半数出身平民,暗含"才华不分贵贱"的进步思想。结尾以"得一知己可不憾"呼应,表达文人最渴望的是理解与认可。

现代启示:
这首诗像一面镜子,照出古今文化圈共通的痛点——攀比踩低。作者通过对比势利眼和王士禛的作为,告诉我们:真正的风雅不在于地位,而在于能否发现他人闪光点。诗中"珍珠""豹纹"等比喻,至今仍适用于提醒我们:在快节奏时代,更需要静心发现身边被忽视的价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