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之洞联

瓣香忠孝,衣钵文章,念后起多才,桃李公门齐泪下;
白发忧民,丹心爱国,仰高风长往,烟波江上使人愁。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挽联,是为了纪念张之洞而写的。张之洞是一位忠诚的国家公仆,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逐句分析这首挽联。

首联:“瓣香忠孝,衣钵文章”,描述了张之洞的人格特质和学问。“瓣香忠孝”可以理解为他对忠诚和孝顺的坚守,他是一位忠诚的国家公仆和孝顺的子女。“衣钵文章”则是指他的学问和才华,他通过写文章传承知识,启迪后人。这两句表达了对张之洞人格和学问的赞美。

接下来,“念后起多才,桃李公门齐泪下”,意思是想到张之洞培养了那么多的后辈人才,他的门下有许多学生因怀念他而流泪。“桃李”是比喻学生,因为“桃李满天下”常常用来形容学生遍布各地。这句表达了对张之洞教育贡献的感激和怀念。

下联:“白发忧民,丹心爱国”,描述了张之洞的精神风貌。“白发忧民”表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丹心爱国”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这两句展现了他高尚的爱国精神和为人民付出的奉献之情。

最后一句,“仰高风长往,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对张之洞离世的哀伤和对他的崇高敬意。“仰高风长往”意味着仰望他的高尚风范永远留存。“烟波江上使人愁”则暗示张之洞的离世让人感到悲伤和怀念。这句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离去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悲痛。

总的来说,这首挽联是对张之洞一生贡献和精神的赞美和怀念。它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离去感到深深的哀痛和遗憾。整首诗通俗易懂,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张之洞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