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负耒歌》描绘了一幅春耕时节农人劳作的生动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出农耕生活的乐趣和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
首句“烟冉冉兮雨纷纷”描绘了春日耕作时节特有的氛围。烟雾弥漫,细雨如丝,给人一种湿润而宁静的感觉。这种景象预示着春季的到来,正是耕耘的好时机。
“负耒耜兮出柴门,出柴门兮踏行云”则具体描绘了农人踏着晨雾,肩扛农具走出家门、步入田野的场景。耒耜是古代农具,用来翻土和开垦田地。农人肩扛着这些工具出门,前往田间劳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对春耕的期待和准备。
“茫茫山色天未分,相率歌吟兮乐耕耘”则进一步展现了春耕的景象。茫茫山色从远处映入眼帘,田野间还笼罩在清晨的薄雾中,仿佛天地未分。农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却能彼此相和,边耕作边吟唱,显示出对春耕的热爱和乐观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耕作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农人对春耕的期待、辛勤和乐观的精神态度。诗中没有使用过多的文言词汇,而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农耕生活的画面和情感传达给读者。这种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春耕的繁忙和辛苦,也感受到农人们在劳作中的乐观和喜悦。
郑樵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