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隐逸生活,通过对比世俗繁华与朴素田园,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心灵的自由。
前两句用"桃李花开一时艳"对比"清风明月伴余生",说明世俗的荣华如昙花一现,而自然中的清雅才是持久的生活。三四句说山林资源取之不竭,农家生活自给自足,强调这种生活方式的富足感——不是物质堆砌的富有,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丰盈。
五六句是核心思想:当人遵循自然规律生活时,内心就不会感到亏欠或不安;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的荣耀,而在于内心的满足。最后两句用对比手法:比起那些充满笙箫歌舞(象征权贵生活)却透着凄凉的地方,我手中这杯土酒、碗里这勺菜羹反而显得奢侈——这里的"奢侈"是精神层面的富足。
全诗魅力在于用农家常见的景物(山林、农圃、酒杯、菜羹)构建出一个精神乐园,把常人眼中清贫的生活写出了高级的满足感。作者告诉我们:幸福不是拼命索取,而是与自然共生时那种踏实感;真正的奢华不是金银堆砌,而是心灵的自由宁静。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在今天这个追逐物质的社会里依然能引发共鸣。
徐侨
(1160—1237)婺州义乌人,字崇甫。早从学于叶邽。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调上饶主簿,始登朱熹之门,熹称其明白刚直,命以“毅”名斋。入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以忤史弥远劾罢。理宗端平初被召,迁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入觐,手疏数千言,上劘主阙,下逮群臣,无所回隐。进工部侍郎。因疾乞休,以宝谟阁待制奉祠。卒谥文清。有《毅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