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行舟的场景,充满了孤寂与哀愁的情绪。
第一句"半夜回舟入楚乡"直接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半夜乘船返回楚地。一个"回"字暗示了这是归途,而"楚乡"则让人联想到南方苍茫的山水。
第二句"月明山水共苍苍"用月光下的山水景色烘托氛围。"苍苍"二字既写出了月下景色的朦胧感,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月光、山水、夜色交织成一幅清冷的画面。
第三句"孤猿更叫秋风里"突然加入猿猴的啼叫声。在古诗词中,猿啼常象征哀伤,这里用"孤猿"更强化了孤独感。秋风中的猿啼,让整个画面从静态转为动态,也引出了最后的情感爆发。
最后一句"不是愁人亦断肠"是点睛之笔。诗人说:就算不是满怀愁绪的人,听到这样的景象也会肝肠寸断。这种夸张的说法,反而更真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承受的哀伤。
整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 1. 用简洁的意象(孤舟、明月、猿啼、秋风)构建出完整的意境 2. 由静到动的描写顺序,让情感层层递进 3. 最后用"旁观者也会断肠"的写法,让读者更能共情诗人的痛苦
诗人没有直接说有多愁,但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那份深入骨髓的孤独与哀伤。这正是中国古诗"借景抒情"的典型表现手法。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