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司命
寒空深碧星如沙,轰天爆竹飞银花。
黄钱卷风纸马碎,松柏烧烟飏空翠。
香醪奠地前致词,请神痛醉神休辞。
臣之醉神有深意,恐神奏对多顾忌。
灵霄秉笏论人閒,好藉香醪壮胆气。
秣刍豆,饲神马。
糖堆盘,水盈斝。
神之去兮白云随,天风飒飒飘灵旂。
沈沈更漏寒宵永,儿童镫下争糖饼。
黄钱卷风纸马碎,松柏烧烟飏空翠。
香醪奠地前致词,请神痛醉神休辞。
臣之醉神有深意,恐神奏对多顾忌。
灵霄秉笏论人閒,好藉香醪壮胆气。
秣刍豆,饲神马。
糖堆盘,水盈斝。
神之去兮白云随,天风飒飒飘灵旂。
沈沈更漏寒宵永,儿童镫下争糖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民间祭祀灶神(司命)的热闹场景,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人间烟火气的祭祀画面
前四句像电影镜头:深蓝夜空繁星如沙,爆竹炸出银花,纸钱随风卷碎,松柏燃烧的绿烟升腾——这些动态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除夕夜热闹的祭祀现场。人们用酒食(香醪、糖、豆料)虔诚供奉,连灶神的马匹都准备了草料,展现了中国传统祭祀中"人神共食"的朴素观念。
2. 幽默的人神对话
诗人替祭祀者说出心声:"请灶神喝醉再上天"——这个大胆的想象背后藏着民间智慧:百姓担心灶神清醒时向玉帝汇报会有所顾忌,不如借酒壮胆,替人间说真话。这种带着调侃的虔诚,展现了老百姓把神明当"自己人"的亲切感。
3. 温暖的世俗尾声
最后四句笔锋一转:当灶神乘着白云离去,夜深人静时,孩子们还在灯下争抢祭神的糖饼。这个充满生活气的结尾,让庄严的祭祀回归到人间烟火,暗示祭祀的本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全诗妙在将神圣仪式写得活色生香,既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又透露出"酒醉好办事"的民间幽默,最后落在儿童争糖的温馨场景,展现了中国节庆文化中神圣与世俗交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