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行谢驿梅使琉球
使节分星象,仙舟捧御函。
丝纶宣海岳,天地极东南。
服荷殊宣赐,才推绝域堪。
远人胥乐附,异俗乃能谙。
父老相如檄,诗书陆贾谈。
徵牢宵逾十,馆谷日过三。
牛马风何隔,金银气不贪。
两阶遐格舜,九扈乍闻郯。
专对名非忝,周咨迹岂惭。
归航应载石,赴阙及传柑。
国体从兹振,兵威不自戡。
梅花洋信近,延伫慰朋簪。
丝纶宣海岳,天地极东南。
服荷殊宣赐,才推绝域堪。
远人胥乐附,异俗乃能谙。
父老相如檄,诗书陆贾谈。
徵牢宵逾十,馆谷日过三。
牛马风何隔,金银气不贪。
两阶遐格舜,九扈乍闻郯。
专对名非忝,周咨迹岂惭。
归航应载石,赴阙及传柑。
国体从兹振,兵威不自戡。
梅花洋信近,延伫慰朋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谢驿梅的使者奉命出使琉球(今日本冲绳)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外交使节的使命与风采。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前四句)写使者受命出发的庄严场景:使者手持皇帝诏书,乘船出海,代表朝廷向遥远的东南方传达旨意。用"分星象"比喻使命重大,"捧御函"显示对皇命的恭敬。
2. 中间("服荷殊宣赐"至"九扈乍闻郯")详细描写使者的才能与使命:使者才华出众,能适应异国风俗;像古代名臣司马相如、陆贾那样用文采感化当地人;在琉球受到热情接待(每天吃三顿饭,夜里还加餐),但保持清廉(不贪金银);最终成功让琉球臣服,就像舜帝感化远方部族一样。
3. 后续("专对名非忝"至"兵威不自戡")写使者圆满完成任务准备回国:他不辱使命,准备带着琉球的贡品("载石"可能指特产)回国复命,预计能赶上元宵节("传柑"是元宵习俗);这次外交成功将提升国家威望。
4. 结尾两句巧妙点题:用"梅花洋"既呼应使者名字中的"梅",又暗示琉球海域;"朋簪"指同僚,表达大家期盼使者凯旋的心情。
诗歌亮点:
- 用大量历史典故(如司马相如、陆贾、舜帝)赞美使者的外交才能
- "牛马风何隔"用"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反衬使者跨越文化隔阂
- 通过"日过三""逾十"等细节生动展现外交过程
- 结尾双关语巧妙,将使命、人名、地理融为一体
全诗展现了古代中国"以德服人"的外交理念,强调文化感召力比武力更重要,同时塑造了一位才德兼备的外交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