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雅高洁的画面,通过翠竹、明月、秋阴等意象,传递出文人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
前两句写景:翠绿的竹子不畏严寒,依然挺拔生长,显得并不孤单;双溪的明月洒下清辉,映照着竹叶疏朗的影子。这里用"凌寒"和"明月"衬托竹子的坚韧与高洁,暗示主人公如竹般坚贞的品格。
后两句写人:一位在官署任职的文人(署郎),在烟花美景之外保持着清雅的思绪;时常趁着秋日的阴凉,静心研读道家典籍。"清思"和"道书"点明主人公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秋阴读书的场景更显其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全诗以竹喻人,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的交融,赞美了友人潘栗夫如竹般高洁的品格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展现了宋代文人典型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
张泰
(1436—1480)苏州府太仓人,字亨父,号沧州。少与同里陆釴、陆容齐名,号称“娄东三凤”。天顺八年进士,授检讨,迁修撰。恬淡自守。诗名亚李东阳,弘治间艺苑皆称李怀麓、张沧州。书法亦翩翩可喜。有《沧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