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悠悠天地间,草木献(xiàn)奇怪。
悠悠天地之间,草木呈献出干奇百怪。
悠悠:寥廓,深远。献:呈现。奇怪:奇形怪状,隐喻宋亡后的种种怪事。
投老一蒲(pú)团,山中大自在。
老来独坐在蒲团上,觉得山中特别逍遥自在。
投老:到老,临老。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时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悠悠天地之间,草木呈献出干奇百怪。
老来独坐在蒲团上,觉得山中特别逍遥自在。
注释
悠悠:寥廓,深远。
献:呈现。奇怪:奇形怪状,隐喻宋亡后的种种怪事。
投老:到老,临老。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时用。
创作背景
德祐初(即1275年),文及翁曾任参知政事,宋亡不仕,闭门著书。这首诗就是写他在山中的隐居生活的。
赏析
诗题为《山中夜坐》,山中景色。已属清幽,加之时当夜晚,蒲团静坐,气氛更为恬静淡泊,定下了诗的基调。
开头两句写山中景色。悠悠,状天地的寥廓,景象开阔深远。献,奉献,这里将草木拟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觉,竞相呈现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这句隐喻宋亡后世态翻覆,种种怪事不堪入目。
后两句承“奇怪”而来,由写景转而写心境。在草木争奇斗怪的热闹场合中插入“蒲团”,本来是不协调的。加之是“投老”,坐一辈子,直到生命终结,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但面对社会现实而富于正义感的诗人,既不能力挽狂澜,又不甘心依附元朝,除终老蒲团外别无他途。“自在”而冠以“大”,似乎诗人对这种归隐生活,是十分喜爱和赞赏的。
据李有《古杭杂记》记载,文及翁及第后,与同科进士游览西湖,即席赋《贺新郎》一首。词中说:“余生自负澄清志。”又说:“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可见文及翁本来是一个胸有大志、一心图谋恢复的有为之士,从他对林处士的讥诮,也可看出他对那些自命风雅、不问国事的所谓“高人隐士”是如何深恶痛绝了。这样一位血性男儿,要在寂静的山林里孤坐蒲团以了残生,这里头当蕴含多少难言的隐痛。平和的外表下深藏着的,是亡国的哀痛和愤激,外表越是恬淡和闲适,内心的痛苦也就越是深切和沉重。应该说,这种“自在”的归隐生活,是作为社会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对现实的抗争。
南宋末年的词人刘辰翁有一首《柳梢青》词,其中写道:“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在清冷的山中夜晚,青灯独坐,念念不能忘情的,仍然是旧君故国,前朝父老。文及翁和刘辰翁的身世和心境,完全相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山中静坐时的超然心境,语言简单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悠悠天地间,草木献奇怪"勾勒出宏大的自然画卷:在无边无际的天地之间,各种草木自由生长,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模样。这里的"奇怪"不是贬义,而是形容大自然中那些独特而奇妙的事物。
后两句"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是诗眼所在。诗人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有一个简单的蒲团(打坐用的垫子),就能在山中找到真正的自由。这里的"大自在"不是指身体上的舒适,而是心灵彻底放松、无拘无束的状态。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天地之大与蒲团之小的对比,展现了"心远地自偏"的人生智慧。诗人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只要心境超脱,哪怕身处简陋的山中,也能感受到比繁华世界更广阔的天地。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很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