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薄命
妾貌娇如花,妾心坚似石。
石有碎时花早彫,妾貌未衰心不易。
一自良人结缡后,寂莫香闺空自守。
枕上翻思初嫁时,礼备媒行非苟苟。
妾篚织成玄与黄,可以补衮供衣裳。
妾筐采采蘋与藻,可以荐神享祖考。
阿婆不顾小姑嗔,令妾进退难容身。
双鬟懒结乌云薄,菱花半掩生芳尘。
东邻少妇永相保,容颜未必倾城好。
妾貌比之颇不恶,只恨生来多命薄。
石有碎时花早彫,妾貌未衰心不易。
一自良人结缡后,寂莫香闺空自守。
枕上翻思初嫁时,礼备媒行非苟苟。
妾篚织成玄与黄,可以补衮供衣裳。
妾筐采采蘋与藻,可以荐神享祖考。
阿婆不顾小姑嗔,令妾进退难容身。
双鬟懒结乌云薄,菱花半掩生芳尘。
东邻少妇永相保,容颜未必倾城好。
妾貌比之颇不恶,只恨生来多命薄。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妾"(古代女子谦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美丽坚贞却命运坎坷的女子故事。全诗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四个鲜明层次:
1. 外貌与内心的反差美
开篇用"花"和"石"的比喻:我的容貌像鲜花般娇艳,内心却像石头般坚定。但紧接着揭示残酷现实——石头终会碎裂,鲜花总会凋零,而我的容颜未老心已沧桑。这种物象对比暗示了美丽外表下隐藏的悲剧。
2. 婚姻生活的理想与现实
回忆新婚时明媒正娶的体面("礼备媒行"),陪嫁带着能缝制华服的布料("玄与黄"指贵重衣料),还有祭祀用的水草("蘋与藻"),展现了她作为合格主妇的资本。但现实却是"香闺空自守",丈夫长期不在的寂寞。
3. 家庭关系的残酷压迫
婆婆的冷眼("阿婆不顾")和小姑的刁难("小姑嗔")让她进退两难。用"懒结乌云"(无心梳妆)、"菱花半掩"(不愿照镜)的细节,生动表现了她被家庭压垮的精神状态。
4. 与邻家少妇的命运对比
最后通过与邻居的对比强化悲剧感:邻妇容貌平常却婚姻美满("永相保"),自己貌美却命薄。这个反差质问着命运的不公,点明"妾薄命"的主题。
全诗最动人的是温柔中的坚韧——即便被生活折磨得"菱花半掩",她仍保持着"心不易"的尊严。诗人用日常物品(织布、祭品、镜子)构建出一个真实可感的古代女性世界,让现代读者也能共情这种在家庭压迫下依然保持内心高贵的女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