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宫廷画面,通过几个精巧的细节传递出孤寂清冷的氛围。
前两句写景:花丛外的栏杆仿佛压着青绿色的屋檐,水边华美的楼阁垂着半透明的帘子。这里"压"字用得巧妙,让人感觉屋檐被花木栏杆包围着,显得幽深。"半垂帘"的描写既展现建筑的精致,又暗示有人居住。
后两句转入感受:黄昏后传来宫内捣衣的砧声,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坐着突然感觉寒意加倍袭来。这里用"敲月"形容砧声,把声音和月光联系起来,让声音有了画面感。最后"寒风一倍添"是点睛之笔,表面写天气转凉,实则暗示人物内心的孤寂感随着夜色加深。
全诗没有直接写人,但通过栏杆、金阁、砧声这些细节,让读者能想象出一个贵族女子在秋夜独坐的情景。诗人用"压""半垂""敲"这些动词,把静止的景物写得富有动感,最后用身体对寒冷的感受,含蓄地表达了人物心情。这种不直接抒情,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情感的手法,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