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行
主翁不解饮,安事园池游。
从知莲社侣,所乐在清修。
我忆少壮日,未多禅悦优。
独醒对佳景,愁纹上眉头。
四方观唱礼,文辞旨趣幽。
我膝固不屈,弥陀暗相投。
叶吹光乱转,花覆实泉流。
此外无国土,静中反身求。
湛然真赏妙,谁肯寻糟丘。
从知莲社侣,所乐在清修。
我忆少壮日,未多禅悦优。
独醒对佳景,愁纹上眉头。
四方观唱礼,文辞旨趣幽。
我膝固不屈,弥陀暗相投。
叶吹光乱转,花覆实泉流。
此外无国土,静中反身求。
湛然真赏妙,谁肯寻糟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清晖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
诗人说自己不爱喝酒,也不爱逛花园池塘。他更欣赏那些在莲花社(佛教修行团体)里清心修行的人。这里透露出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不喜欢世俗的享乐。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
诗人回忆年轻时并不太懂禅修的乐趣,常常一个人清醒地面对美景却愁眉不展。后来接触到佛教唱诵和经文,虽然不愿下跪礼拜,但内心已悄悄接受了阿弥陀佛的教义。这里用"叶吹光乱转,花覆实泉流"的生动画面,表现修行时内心从纷乱到清澈的过程。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
诗人领悟到真正的净土不在外界,而在静心反观自身时才能找到。这种澄澈的修行境界非常美妙,远比去酒馆买醉(糟丘指酒)更有价值。最后两句用对比手法,强调精神修行胜过物质享乐。
全诗通过个人修行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从迷茫到觉悟的转变。诗人用"独醒对佳景却发愁"的反常描写,以及"叶光花泉"的意象转换,生动展现了内心成长的过程。核心思想是: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修炼,而非外在享受。这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陈藻
宋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