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城头谁构飞薨,水天襟带开江郭。
西山南浦,眼前不让,滕王高阁。
回首东湖,昔贤陈迹,雨笼烟幕。
更凭栏杳霭,龙沙迷漫,会招取,吹笙鹤。
是处襜帷棨戟。
贺生成,万家绣错,沧桑纵改,梁园非故,庚楼如昨。
可惜清晖,等闲付与,乌啼击柝。
正鱼龙偃卧,我来长啸,一声惊觉。

现代解析

这首《水龙吟》描绘了一座临江城市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沧桑感,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上片(前12句)像无人机航拍镜头:
开篇用"谁在城头建起飞檐翘角"的疑问句拉开序幕,展现水天相连的江城全景。把眼前的西山南浦与著名的滕王阁相比,显示景色毫不逊色。回望东湖时,历史名人的足迹已笼罩在烟雨中,此时登高远眺,朦胧雾气中仿佛能看到仙人驾鹤而来——这些画面由近及远,虚实相生。

中片("是处"到"庚楼如昨")转入人文思考:
虽然官员们的仪仗仍在,百姓生活繁华如刺绣般精美,但历史变迁就像梁园(汉代名园)已非旧貌。唯独庚楼(东晋名楼)似乎未改——这里用对比手法,暗示表面繁华下隐藏的物是人非。

下片(最后10句)抒发个人感慨:
最可惜的是美好风光被随意交付给乌鸦啼叫和打更声(象征时光流逝)。此时江中鱼龙(暗喻人才)都沉寂着,直到作者一声长啸将它们惊醒——这个结尾既豪迈又孤独,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历史与自然。

全词巧妙融合了三种视角:
1. 地理视角:江城山水如立体画卷展开
2. 历史视角:通过多处名胜典故形成时空穿梭感
3. 个人视角:最后的长啸打破沉寂,体现文人唤醒时代的使命感

最动人的是"鱼龙偃卧"的隐喻,把江中生物、怀才不遇者、甚至整个沉睡的城市都包含其中,而"惊觉"二字让整首词从写景怀古突然转向激昂的当下,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