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山
常怀玉垒李谪仙,精神浩瀚游八表。
顶摩苍天弄白日,方丈蓬莱思清矫。
吾乡夙号山水邦,萦青缭白杂苍缥。
人间要自有佳趣。何必陈瞷扶桑晓。
江郎秀色照闽吴,咀嚼自可忘幽悄。
烂柯山与浮云齐,突星骑石凌飞鸟。
何独此山名未燿,无乃潜德避喧扰。
定是壶中小有天,众星未易立谭了。
物之显晦固有数,巧历谁能穷忽秒。
我闻雁岩古业无,山经不载事沉杳。
后世奇秘始发见,游人足迹竟盘绕。
九华妙观人未睹,刘郎当时眼偏瞭。
固知有物必有遇,此理甚明非深渺。
岂惟安定名不腐,自觉刘郎才力少。
我诗那能为重轻,九鼎借助鸿毛小。
群豪自可继唐贤,联名况有诗僧皎。
顶摩苍天弄白日,方丈蓬莱思清矫。
吾乡夙号山水邦,萦青缭白杂苍缥。
人间要自有佳趣。何必陈瞷扶桑晓。
江郎秀色照闽吴,咀嚼自可忘幽悄。
烂柯山与浮云齐,突星骑石凌飞鸟。
何独此山名未燿,无乃潜德避喧扰。
定是壶中小有天,众星未易立谭了。
物之显晦固有数,巧历谁能穷忽秒。
我闻雁岩古业无,山经不载事沉杳。
后世奇秘始发见,游人足迹竟盘绕。
九华妙观人未睹,刘郎当时眼偏瞭。
固知有物必有遇,此理甚明非深渺。
岂惟安定名不腐,自觉刘郎才力少。
我诗那能为重轻,九鼎借助鸿毛小。
群豪自可继唐贤,联名况有诗僧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座名为“安定山”的山景,通过隐喻和历史典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第一段: - 诗人提到了唐代诗人李白,说是他心灵自由,能够走出山林,畅游四方。 - 接着提到其他一些神秘的山峰,如方丈、蓬莱等,暗示安定山也是这样一座令人向往的仙境。 - 作者也提到了自己家乡,说这个地方山水秀丽,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第二段: - 诗人用江郎的秀色来形容安定山,说这里的景色美得可以让人忘记忧愁。 - 然后提到烂柯山和浮云齐平,以及山间石突兀如飞鸟,这些景象既神秘又壮观。
第三段: - 作者提出疑问:为什么安定山的名字并不如其他名山那样赫赫有名呢? - 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安定山隐藏了一种不求名利、远离喧嚣的生活态度。 - 诗人认为,这山里或许有另一个小天地(壶中天),人们很难用言语完全描述清楚。
第四段: - 诗人提到了雁岩,这是一种古老的传说,但山经(古代地理书籍)中并未记载。 - 他说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些奇景,很多游客都去游览。 - 这里诗人提到九华山,说虽然神秘,但人们却很少亲眼见到它的真容。
第五段: - 诗人引述了刘郎的典故,据说刘郎当时看到了九华山的美景,这表明有物必有遇,即美好的事物终会有赏识它的人。 - 诗人认为这个道理是很明确的,不玄奥难懂。 -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的诗作无法与前贤相比,但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诗人来赞美安定山。
总结: 整首诗通过对安定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远离世俗喧嚣的生活态度。诗中的隐喻和典故增添了诗的深度,使得诗句既富有诗意又引人思考。
张恪
张恪(一一二○~?),字季武,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进士,时年二十九(《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除著作郎,旋致仕(《南宋馆阁录》卷七)。事见清康熙《江山县志》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