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螃蟹来暗喻人间百态,语言幽默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把螃蟹比作"避秦的子孙",说它们遍布湖海,就像古代为躲避暴政而逃难的人。这里用"避秦"的典故,暗示螃蟹(或某些人)为了生存四处迁移,却始终摆脱不了被捉的命运。
后两句更妙,说外黄的螃蟹(可能指某种蟹)快被吃绝了,但"内黄"的品种却活到现在。"外黄"和"内黄"可以理解为外表和内在,也可能暗指不同阶层——那些张扬显眼的容易被消灭,而懂得隐藏的反而能长久生存。
全诗表面写蟹,实则借蟹说人: 1. 生存的智慧:在严酷环境中,低调内敛比张扬更安全 2. 历史的循环:人们就像"避秦"的祖先一样,始终在逃离又始终被困 3. 辛辣的讽刺:用"坑向尽"这种描述,暗指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残酷
诗人用吃蟹这种日常小事,写出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观察,既有自嘲也有警醒,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思考生存的哲理。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