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遣仆奉商学士山水图一幅为见心禅师寿又尝与师同宿大慈山和金左丞壁间所题诗韵而师有白河影落千峰晓碧海寒生万壑秋之句故末章及之
慈云高阁起层阴,中有蒲庵老见心。
海内才名通晓苑,江南声誉冠丛林。
寄诗常愧刊文集,送画何烦赠屦金。
前月清游得三友,寒生万壑最能吟。
海内才名通晓苑,江南声誉冠丛林。
寄诗常愧刊文集,送画何烦赠屦金。
前月清游得三友,寒生万壑最能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一位叫见心禅师的和尚朋友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友情和对禅师的敬佩。
前四句描写禅师居住的环境和声望:禅师住在慈云寺的高阁里,周围云雾缭绕("层阴"指云雾),他在佛教界很有名望,不仅在京城("晓苑"代指京城)备受推崇,在江南地区也是佛教界的领军人物。
中间四句写两人的交往:作者说自己常给禅师寄诗,但总觉得自己的诗配不上禅师的文集(这里用"愧"字表示谦虚);还送过一幅山水画祝寿,觉得这份礼物比起禅师回赠的贵重物品("屦金"指贵重的鞋子或钱财)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四句回忆他们前个月一起出游的快乐时光:那次同游的有三个人("三友"),大家吟诗作对,尤其欣赏禅师那句"碧海寒生万壑秋"的精彩诗句("最能吟"指最会作诗)。整首诗通过日常交往的细节,展现了文人雅士之间以诗画会友的闲适生活,以及作者对禅师才华的由衷赞赏。
诗中用"慈云""蒲庵"等佛教意象营造出清幽的禅意,又用"海内""江南"等地理概念突出禅师的广泛影响力,最后以共同吟诗的场景收尾,使整首诗既有文人交往的雅致,又充满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