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丁未正月入春苦雨,芳讯都迟,触绪伤怀,孤怀谁托。适得企止先生新制,藉韵奉酬,不觉遂成凄唱也
雨丝笼晓院。
檐梅半落,客情先倦。
乍暖还寒,兀自饾饤春浅。
都道烧灯过了,好偿却、莺花心愿。
春若便。
便将草木,霎时俱换。
也知不算飘零,总废酒疏吟,镇难消遣。
浪迹天涯,锦字未逢归传。
谁卜青毡在否,漫赢得、乡心凌乱。
愁正满。
沉沉碧云天远。
檐梅半落,客情先倦。
乍暖还寒,兀自饾饤春浅。
都道烧灯过了,好偿却、莺花心愿。
春若便。
便将草木,霎时俱换。
也知不算飘零,总废酒疏吟,镇难消遣。
浪迹天涯,锦字未逢归传。
谁卜青毡在否,漫赢得、乡心凌乱。
愁正满。
沉沉碧云天远。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初春阴雨天里,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孤独苦闷的心情。
上片写景: - 开篇用"雨丝笼晓院"描绘出细雨笼罩庭院的朦胧画面,屋檐下的梅花已经凋落大半。 - "乍暖还寒"点出初春天气反复无常,"饾饤春浅"用做饭的比喻,说春天就像一盘没做好的菜,还没真正到来。 - 提到元宵节(烧灯)都过了,本该是莺飞草长的时候,却迟迟不见春色。诗人期盼春天能快点到来,让草木焕发生机。
下片抒情: - 诗人说自己不算真正漂泊,但借酒消愁也解不开心结,写诗也提不起兴致。 - "浪迹天涯"直接点明漂泊状态,连家书(锦字)都收不到,更添孤独。 - 用"青毡"(古代文人常用物品)代指故乡生活,担心家乡是否还在原地,思乡之情越发凌乱。 - 结尾"愁正满"直抒胸臆,望着阴沉沉的远方天空,愁绪就像那无边无际的云天一样沉重。
全词妙在: 1. 用做饭比喻春天,说春天像盘半生不熟的菜,新颖有趣 2. 通过"收不到家书""担心故乡"这些具体细节,把抽象的乡愁写得真实可感 3. 最后用广袤的阴沉天空比喻愁绪,画面感极强,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的心情
整首词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细雨、残梅、阴云勾勒出凄清氛围,又像一首思乡曲,把游子有家难归的苦闷娓娓道来。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明春天该来了却迟迟不来"的等待感,和"看似不算漂泊却无比孤独"的矛盾心理,很容易引起现代异乡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