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不见月

延桂敞南楼,更传第几筹。玉城冲雨立,银汉拔云流。

曲度霜娥怨,谈停老子愁。相看须隔岁,虚过此中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夜无月的遗憾场景,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怅惘。

前两句写诗人在南楼摆好桂花、备好酒席等待赏月,却迟迟不见月亮出现。"第几筹"暗示等待时间漫长,已经数不清是第几轮酒了。

中间四句用两组对比画面:先是用"玉城"比喻月亮,想象它本该像白玉城楼一样耸立夜空,却被雨水阻挡;"银汉"指银河,本该有月光照亮却只能看着云层流动。接着用神话中的"霜娥"(嫦娥)和现实中的"老子"(诗人自称)作对比,说嫦娥因无月而哀怨,诗人也停下谈兴陷入忧愁。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月亮要等到明年才能再见,这个中秋算是白等了。"虚过"二字透露出深深的失落感,把寻常的"看不见月亮"这种小事,升华成对时光虚度的感慨。

全诗妙在把"看不见"写得活灵活现——通过想象中的月景、神话人物反应、主客双方的沉默等侧面描写,让"无月之夜"比有月之夜更令人印象深刻。这种"以无写有"的手法,反而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中秋月色的珍贵。

陶宗仪

(1316—?)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字九成,号南村。元末应试不中。于学问无所不窥。元末避兵,侨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号。累辞辟举,入明,有司聘为教官。永乐初卒,年八十余。辑有《说郛》、《书史会要》,著《南村诗集》、《辍耕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