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道士孙竹云在祖先坟前种松树的事,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传承的感慨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前四句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种松场景:把苍劲如铁的松树比作"铁色仙",把坟前石像说成是松树的"忘年交"。移植松树时连根带土,就像把先人的精神也一起种下,将来会长成一片象征高洁品格的"玉田"。
后四句转为深沉抒情:漂泊在外的游子怀念故乡祖坟,清明时节无酒祭奠只能对天痛哭。诗人特别感动于道士种松这个举动——新栽的松树能守护先人千年,于是独自在夕阳下写下这首诗。
全诗妙在把悲伤的祭扫写得既有生活趣味(石像和松树做朋友),又饱含深情(以松树延续先人精神)。通过"种松"这个具体动作,把对逝者的怀念转化成了具有生命力的传承,让哀思有了温暖的寄托。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