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农民齐心协力兴修水利、抗旱保收的生动画面,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感。
前两句"黄岩出穀半丹邱,使指新疏万壑流"像航拍镜头:金黄的稻田从山脚延伸到半山腰(丹邱指山丘),官员们新规划的水渠像手指般伸展,让千万条山涧的水汇入农田。这里用"使指"这个形象比喻,把官方水利工程比作伸展的手指,既展现工程规模,又暗含人定胜天的智慧。
后两句"筑堰未妨齐著力,旱天随取灌高畴"是特写镜头:农民们一起修筑堤坝不分彼此,即便旱季也能随时引水浇灌高处的田地。"齐著力"三字铿锵有力,凸显集体劳动的热闹场景;"随取"二字则透露出水利工程建成后的便利,就像现代人拧开水龙头一样简单。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大家一起干"的朴实信念,把"抗旱"这件辛苦事写得充满希望。诗人用"半丹邱""万壑流"等壮阔景象,反衬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微小而坚定的力量,这种反差正是诗歌的张力所在。
熊克
建宁建阳人,字子复。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知诸暨县。尝以文献曾觌,觌白于孝宗,得为校书郎。屡有论奏,言防御金人之策,孝宗嘉其识体,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后出知台州,奉祠卒,年七十三。生平博闻强记,尤熟宋朝典故。有《九朝通略》、《中兴小历》、《诸子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