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犯 其一 壬子中秋,陈实庵太史招集寓斋,倚此调见示,继声和之。

虚庭露沐。
黄昏也、银云一片空阔。
有情伴侣,无聊境界,奈何时节。
红尘浸雪。
看天上高寒凤阙。
算神仙、清愁未免,我辈况凡骨。
酒醒闻蛩语,烛院星稀,漏壶冰澈。
团圆最好,甚浮名、赚人离别。
绣户今宵,怕愁与灯华渐结。
过三更、欲睡未忍,共此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中秋之夜,词人和朋友聚会时的所见所感。全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中秋夜的清冷氛围和词人内心的孤寂。

上片开头描写庭院露水打湿、黄昏时分的空旷景象,营造出清冷的氛围。"有情伴侣"三句点出词人虽有朋友相伴,却仍感到无聊和无奈。"红尘浸雪"以下几句,写仰望天上宫阙,感叹即使是神仙也难免忧愁,何况我们这些凡人呢?这里透露出词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下片写酒醒后听到蟋蟀鸣叫,看到烛光下稀疏的星光和冰凉的漏壶,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氛围。"团圆最好"三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团圆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厌倦。"绣户今宵"两句写闺中人愁绪与灯光交织,更添愁思。最后三句写夜已深却难以入睡,只能与明月相伴,将孤寂之情推向高潮。

整首词语言清丽,意境深远,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团圆的渴望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展现了宋代文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