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小松树
何时始移根,今日已映坐。
沐露欲五寸,出草先几个。
林深带宿润,湑湑垂白唾。
欣然千丈意,郁勃不可挫。
我无定居地,此计恐成蹉。
他年欲待阴,日月当已过。
桑麻要生养,文字迫寒饿。
柳传未可学,泛书真足课。
如何抱空疏,矧复习痴惰。
嗜饮此山水,五岁饱高卧。
君看重来时,风雨夜相和。
沐露欲五寸,出草先几个。
林深带宿润,湑湑垂白唾。
欣然千丈意,郁勃不可挫。
我无定居地,此计恐成蹉。
他年欲待阴,日月当已过。
桑麻要生养,文字迫寒饿。
柳传未可学,泛书真足课。
如何抱空疏,矧复习痴惰。
嗜饮此山水,五岁饱高卧。
君看重来时,风雨夜相和。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棵小松树为切入点,通过松树的成长暗喻人生际遇,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和对理想未竟的无奈。
开头四句写小松树刚移栽不久就长得精神,虽然只有五寸高,但已经冒出草丛。这里用"沐露"(沾着露水)和"垂白唾"(松针上挂着露珠像口水)这样生动的比喻,把松树写得充满生命力。
中间八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看到松树终将长成千丈大树,但想到自己居无定所,可能等不到松树成荫的那天。这里用"日月当已过"暗示时间不等人,又用"桑麻要生养,文字迫寒饿"道出既要务农养家又要坚持写作的矛盾。提到"柳传"(柳宗元的文章)难学,说明创作的压力。
最后六句是自我反思。诗人承认自己空有抱负却懒散贪杯,虽然热爱山水,五年来过着闲适生活。结尾用"风雨夜相和"的意象,既暗示松树将来要经历风雨,也隐喻人生路上的坎坷。
全诗妙在三点: 1. 小松树成为人生写照,既写实又象征 2. 用"露珠像口水"这种接地气的比喻,让诗歌生动可感 3. 把种树这件小事写出人生大主题,平凡中见深刻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松树和自己的对比,让读者自然体会到:生命需要坚持成长,但现实往往让人力不从心。这种矛盾感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