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荒

西北多高田,种花亦种豆。
夏至二十日,播植唯其候。
刈草复治秽,深耕还浅耨。
疏根欲其干,粪土欲其厚。
望荚成二七,不先亦不后⑴。
谁知入五月,雨下大且骤。
豆苗未盈寸,披靡倒若蹂。
水浸及湿蒸,空败不可救。
绵连势更甚,长草如长寇。
戽水倏复盈,筑岸旋已仆。
浩歌《南山诗》,酌酒聊自酹⑵。

现代解析

这首诗《豆荒》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农民种豆却遭遇天灾的无奈故事,充满生活气息和现实感。

第一部分:农民的辛勤与希望(前八句) 诗人先描绘西北农民种豆的完整流程:选高田、夏至播种、除草松土、精心施肥。像"疏根欲其干,粪土欲其厚"这样的细节,能看出农人像照顾孩子一样照料豆苗,甚至精准计算豆荚成熟时间("望荚成二七"),透露出对丰收的期待。

转折:暴雨摧毁一切(中间六句) 然而五月一场暴雨彻底打破希望。用"豆苗未盈寸"强调幼苗的脆弱,"披靡倒若蹂"像被践踏的比喻生动展现灾难场景。后续"水浸湿蒸"说明不仅是暴雨,后续湿热天气更让豆苗腐烂,连补救(戽水排水、加固田埂)都徒劳无功。杂草疯长如敌人的比喻("长草如长寇")尤其精彩,把自然灾害拟人化了。

结尾:苦中作乐的无奈(最后两句) 农民最终只能借酒消愁,唱着《南山诗》自我安慰。这里没有直接哭诉,但"酌酒聊自酹"的举动,比任何抱怨都更有力,展现了中国农民面对天灾时隐忍坚韧的特质。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真实感:像农业指导手册般的种植细节,非亲身经历写不出。 2. 反差艺术:前面精细农事与后面天灾对比,强化悲剧性。 3. 克制表达:通篇没写"痛苦"二字,但每个画面都让人揪心。

这种用平凡农事反映人生无常的写法,让现代读者也能共鸣——就像今天人们辛苦工作却遭遇意外时,那种无力感是相通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