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乡

笋舆摇兀去程赊,岭路羊肠狭且斜。
祇见万山迷眼界,正无多地看人家。
当庭锄土栽桑柘,成级开田种麦麻。
可喜此邦皆务实,学儒学稼是生涯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家乡时沿途看到的山村景象和农耕生活,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写旅途艰辛:诗人坐着简陋的竹轿(笋舆)颠簸前行,山路像羊肠一样又窄又弯。"摇兀"这个动作描写让人仿佛感受到轿子的摇晃,"赊"字则暗示路途遥远。

中间四句像一组镜头:先是一个远景——群山连绵遮挡视线;接着是近景——稀稀落落的村舍;然后特写农家院子——人们正在翻土种桑树(养蚕用)和柘树(叶子可喂蚕);最后是梯田全景——农民在开垦的田地上种麦子和麻。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山区"地无三尺平"的特点和农民因地制宜的智慧。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他特别欣赏这里务实的风气,无论是读书做学问(学儒)还是种庄稼(学稼),都是当地人踏实生活的选择。这种对劳动的直接赞美,在轻视农事的古代文人诗中显得难得。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纪录片:既有崎岖山路的跟拍镜头,又有农家劳作的航拍画面,最后配上画外音点评。诗人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中国山区农民的生存智慧和勤劳本色。

陈炎

陈炎,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知永州(明洪武《永州府志》卷一○)。另一陈炎,为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特奏名(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五○)。诗未详为何人所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