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刘念台先生传后

江湖犹自念京畿,国破城春泪满衣。台省几年明主弃,俊厨一网故人稀。

恨填东海常衔石,忍饿西山不采薇。多事鼎翁为吊客,信公视死本如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爱国志士在国家灭亡后的悲痛与坚贞。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段(前四句)写亡国之痛:
开篇用"江湖"和"京畿"的对比,说虽然自己流落民间,仍惦记着沦陷的都城。春天本该欢喜,却因国破而泪湿衣襟。"台省"两句用比喻,说朝廷多年冷落忠臣,像一网打尽般让志士们纷纷离散。

第二段(五六句)写气节:
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说自己的恨意像衔石填海的精鸟般执着;又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表明宁愿饿死也不向新朝低头。两个故事都突出了"宁死不屈"的精神。

第三段(末两句)写生死观:
最后借"鼎翁"(可能指文天祥)这个吊唁者的视角,点明主人公像民族英雄文天祥一样,早已把生死看淡。用"视死如归"四个字,把全诗的气节推向高潮。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就像明知填不平大海仍坚持的精卫,这种在绝境中依然坚守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体现。诗人用大家熟悉的典故,把这种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什么叫"民族脊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