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寺可赋亭

尘埃谁复识瞿昙,高座风生玉麈谈。
露浥芙蓉心与净,香浮薝卜鼻先参。
杜陵托兴歌茅屋,山谷留情赋草庵。
试叩禅关闻密语,前三三与后三三⑴。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解析:

这首诗题为《法相寺可赋亭》,通过对法相寺内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的心境的描绘,展现了寺庙的宁静、祥和与深远。

1. “尘埃谁复识瞿昙,高座风生玉麈谈。”
- “瞿昙”是佛教中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这里问“尘埃谁复识瞿昙”,意味着在这喧嚣尘世中,有谁真正了解或重视佛教的深远意义呢?
- “高座风生玉麈谈”则描述了寺庙中的高僧坐在高高的座位上的情景,他们谈论着佛教的深奥道理,风儿似乎也在传递着这些道理,给人一种高远、深邃的感觉。

2. “露浥芙蓉心与净,香浮薝卜鼻先参。”
- 这两句描绘了寺庙中的自然景象。露水使得荷花更加清新,仿佛连心都随之净化。薝卜是一种香花,其香气让人先行参悟,似乎在引导人们进入禅的境界。

3. “杜陵托兴歌茅屋,山谷留情赋草庵。”
- “杜陵”可能是指诗人自己或者别人,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寄托和兴致,如歌唱茅屋那样朴素而自然。
- 诗人对山谷中的草庵也充满了情感,通过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4. “试叩禅关闻密语,前三三与后三三。”
- 诗人试着敲响禅房的门,希望能听到一些佛教的密语或智慧。而最后的“前三三与后三三”可能是在描述某种佛教的仪式或数字,也可能是指某种佛教的真理或智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遐想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法相寺的环境和氛围,传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和对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智慧的心境。

吴时显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初任江阴县尉,累官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吴时显为官清正,致力改变苛政,监行丰仓,查处蠹弊不遗余力,致遭诬陷。后任朝奏郎、朝清郎,旋迁安丰郡。在安丰兴学校,树教化。绍熙五年(1194)安丰灾害严重,饥民塞途,他开仓赈济,民受其惠。应元二年(1196)上奏三事,皆为政要。吴时显一生以廉能称于时,尤以“不善阿、不苟合、不雷同”律己而得好评。乞休归里,所携只石刻、书箱,别无长物。吴时显工诗,诗作风骨遒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