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哲公禅老二首(有引) 其一
有鹤青田来,骨傲九秋老。
羽毛鸡鹜间,不复故时好。
吴霜割清梦,一夕落幽岛。
哲乎开士秀,佛路著鞭早。
世累糊空云,一以凉飙扫。
往闻琅琊觉,禅海卷狂潦。
纷纷方袍子,未易艖䑰到。
师如健啖儿,把握攫梨枣。
尔来三十年,方寸不赀宝。
鲸钟人谁识,聊徇众击考。
又作云山行,方将同木槁。
勿学断缘人,时寄新诗藁。
羽毛鸡鹜间,不复故时好。
吴霜割清梦,一夕落幽岛。
哲乎开士秀,佛路著鞭早。
世累糊空云,一以凉飙扫。
往闻琅琊觉,禅海卷狂潦。
纷纷方袍子,未易艖䑰到。
师如健啖儿,把握攫梨枣。
尔来三十年,方寸不赀宝。
鲸钟人谁识,聊徇众击考。
又作云山行,方将同木槁。
勿学断缘人,时寄新诗藁。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哲公的和尚,他像一只从青田飞来的仙鹤,骨子里带着傲气,但混在普通鸡鸭中久了,羽毛不再光鲜。诗人用这个比喻说哲公虽然身在世俗,但内心依然高洁。
诗中提到哲公早年就踏上修行之路,像扫落叶的秋风一样扫除世俗烦恼。三十年来,他内心积累的智慧像无价之宝,敲钟诵经的修行虽然外人不懂,但他依然坚持。现在哲公又要去云游了,诗人劝他别学那些刻意避世的和尚,记得常寄新写的诗回来。
全诗用三个层次展现哲公: 1. 用仙鹤比喻他的超凡脱俗 2. 用"扫落叶""敲钟"写他的修行生活 3. 最后叮嘱他保持联系
最妙的是结尾两句,既表达了牵挂,又暗示修行不必刻意与世隔绝,写诗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这种对修行者生动立体的刻画,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可感的高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