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氏所藏石经
洛溢河清世之季,钩党诸贤死无避。
桥门冠带此何时,诏与(一作为)群经正文字。
议郎郎将工隶书,观者缤纷门外车。
似忧方册重灰(一作煨)烬,且可镌摹辨鲁鱼。
南台四部存几碛,谁见世间完六籍。
汉儒区区掇拾方,到今不是糊涂墨(一作客)。
桥门冠带此何时,诏与(一作为)群经正文字。
议郎郎将工隶书,观者缤纷门外车。
似忧方册重灰(一作煨)烬,且可镌摹辨鲁鱼。
南台四部存几碛,谁见世间完六籍。
汉儒区区掇拾方,到今不是糊涂墨(一作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时期,学者们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儒家经典的感人故事。
诗中首先用"洛河泛滥"暗喻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环境,提到当时的正直官员(钩党诸贤)宁可牺牲也不逃避责任。接着描写学者们聚集在太学(桥门冠带),奉皇帝诏令校订儒家经典文字的场景。
中间部分生动刻画了当时的盛况:擅长隶书的官员们认真工作,围观的人群把门外都堵满了。他们担心典籍会再次遭遇秦始皇焚书那样的灾难(方册灰烬),所以抓紧时间刻石保存,校正文字错误(辨鲁鱼)。
最后诗人感慨:如今朝廷藏书楼(南台四部)的经书石碑还剩多少?完整的六经早已不复存在。当年汉儒们辛苦收集整理的经典,流传至今的已经不是当初模糊难辨的版本了。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既赞美了先贤保护文化传承的壮举,也隐含着对当时文化衰落的忧虑。诗人用"糊涂墨"变"清晰字"的对比,突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