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纪灾诗

何年湮息壤,千里发胎簪。
洪泽陂难障,淮南害独深。
尾闾原地势,降割岂天心。
十万生人命,经旬突不黔。
报道归仁决,须臾涌浪高。
羊头何滚滚,釜底自滔滔。
草木先秋萎,鱼龙竟日号。
不堪容膝地,霪雨又萧骚。
即以城为岸,惊涛直撼城。
长湖无鸟过,六月已凉生。
野哭何人急,讹言半夜惊。
全家风浪里,秉烛坐深更。
泛宅知无计,危楼且共存。
半间连榻灶,八口杂鸡豚。
呕泄情怀恶,燔烧泪眼昏。
皇天吾不怨,幸免作鱼鼋。
藻荇牵高树,荒村八九墟。
人情争纲罟,劫运到诗书。
大厦何当庇,他乡好卜居。
可怜空际雁,无处觅泪洳。
眼见污邪尽,高原卷亦空。
疗饥思圣米⑴,御湿觅山芎。
不没城三版,难租地一弓。
奇灾经几见,骇绝白头翁。
司空奉帝命,曷以拯灾黎。
上策惟通漕(仄声。),奇勋在护堤。
归墟迷海口,沙路塞云梯。
财赋维扬地,何堪竟作溪。
五行多错迕,谁与问京房?
谷洛将无斗,淮黄久失常。
禹功真不再,天变故难详。
激荡悲风起,哀音彻大荒。

现代解析

《乙丑纪灾诗》描述了一场严重的洪灾,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灾害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人们的生存困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现代语言分析:

灾害缘起

诗的开头提到,不知道哪一年的什么事件导致了长久以来的河流治理失效,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洪水。洪泽湖无法阻挡洪水,淮南地区更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这里的“胎簪”指的是地势,暗示了地势低洼导致了洪水泛滥。

江水汹涌

洪灾发生后,江水如脱缰的野马,波涛汹涌,几乎淹没一切。诗中提到,“羊头滚滚”和“釜底滔滔”,形象地描绘了汹涌的洪水犹如滚烫的羊头,又似锅底的水翻滚不息,显示出洪灾的猛烈。

自然与生命的悲凉

洪水不仅席卷了自然界的草木,连鱼龙也发出哀鸣,仿佛在悲叹自己的命运。人们居住的低洼之地,泥泞不堪,天气阴冷,日子变得艰难。诗中“不堪容膝地”意味着连一个立足之地都难寻。

惊涛骇浪

洪水连城池都当作岸边,惊涛骇浪直接冲击城市。湖泊里没有一只鸟飞过,六月天气已经变得寒冷。夜晚,人们在风浪中哭泣,甚至不敢上床睡觉,只能点着灯在深夜中坚守。

生活的无奈

人们不得不住在半间房子里,与灶台和厨房挤在一起,家中挤满了人和牲畜。饥饿时只能寻找谷物,潮湿时只能寻找草药驱湿。城池被淹深不过三版(古代计量单位),土地难租不过一弓(古代计量单位)。奇灾如此罕见,连白头老人都感到震惊。

政府的应对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官员们也束手无策。有人提出通过疏通漕运来缓解水患,这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然而,道路被沙土堵塞,连云梯都难以架设。维扬这个地方本是富饶之地,如今却变成了沼泽。

天灾与人祸

五行失衡,天变难测,问谁能否解释这些灾难。洪水泛滥,黄河和淮河久已失控,禹帝的治水功绩似乎不再有效,天变的原因难以详尽说明。

茫茫风声

悲风起,哀声彻响,仿佛整个大荒之地都笼罩在悲痛之中。诗人感叹,即使看到洪水消退,但土地依然荒芜,连高树也被摧折,家园一片狼藉。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展示了洪灾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人们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无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