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梧门祭酒龛

昔闻丹丘生,说诗譬诸禅。镜花与水月,应作如是观。

维摩本无言,文字皆可删。心通有顿悟,千偈如水翻。

当其未悟时,兀兀一蒲团。空明渺众虑,丈室何其宽。

先生居上座,瘦骨如瞿昙。庄严具七宝,定慧彻三关。

说法用我法,舌本如转环。吾无隐乎尔,香气来旃檀。

色相涌空界,四壁开烟峦。白云淡流水,黄叶飞空山。

清泉咽幽石,孤花媚秋潭。宗门有了义,此境须微参。

啖蜜得真味,食蔗有回甘。作诗呈我佛,弥勒应同龛。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佛教禅意比喻诗歌创作,用生动的意象展现艺术与悟道的关系。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提出核心观点:好诗如同禅悟,不应执着文字表面。就像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影像,真正的诗意在于超越形式的感悟。维摩诘(佛教智者)主张不立文字,说明语言只是工具而非本质。

第二部分("心通有顿悟"到"孤花媚秋潭")用丰富比喻描绘创作状态:
1. 顿悟时刻如千偈(佛经)喷涌,未悟时则需静坐冥思
2. 将诗人比作瘦骨嶙峋的佛陀(瞿昙),在禅室中通过"定慧"三关(佛教修行阶段)
3. 真正的创作法门是"我法"——找到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
4. 用檀香、云雾、山水等意象,展现创作时的空灵境界:白云流水显淡泊,黄叶空山见寂寥,清泉幽石现清冷,孤花秋潭示孤高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点明诗歌与禅修相通:
- 好诗如蜜蔗,初尝甘甜,回味无穷
- 当诗歌达到至高境界,连弥勒佛都愿与诗人同住(同龛),说明艺术与佛法同样神圣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诗论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用禅室比喻创作空间,用自然景物对应诗境,用修行过程类比创作历程。告诉读者:真正的诗歌不在华丽辞藻,而在心灵感悟;创作需要沉淀,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