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 耦庚席上赋葛仙米
绀珠尘未扫。
幺禽啄后,碧螺痕小。
一捻圆匀,春出玉山香稻。
隽味青精漫拟,待糁入、羹汤还好。
春又早。
红盐绿酒,者时情抱。
相看句漏云封,只乞米长安,甑尘闲笑。
旅食年年,依旧石田荒了。
尽把丹砂寄与,怕梦里、黄梁人老。
乡信杳。
知他雁鸿多少。
幺禽啄后,碧螺痕小。
一捻圆匀,春出玉山香稻。
隽味青精漫拟,待糁入、羹汤还好。
春又早。
红盐绿酒,者时情抱。
相看句漏云封,只乞米长安,甑尘闲笑。
旅食年年,依旧石田荒了。
尽把丹砂寄与,怕梦里、黄梁人老。
乡信杳。
知他雁鸿多少。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朋友耦庚的酒席上吃到一种叫"葛仙米"的食物引发的感慨。
上片先描写葛仙米的样子:像一颗颗深蓝色的珠子,表面还带着灰尘,像是被小鸟啄食过的痕迹。这些米粒圆润均匀,是用春天玉山产的香稻制成的。作者说这种美味堪比道家仙食"青精饭",但更适合做成羹汤来吃。此时正值早春,配着红盐绿酒,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下片转入抒情。作者看着远方被云雾笼罩的句漏山,想到自己在京城过着清贫的生活,就像古人"乞米长安"的典故。虽然年年在外奔波,但家乡的田地依然荒芜。他想把炼丹用的朱砂寄回家,又怕自己像黄粱一梦那样虚度光阴。最后感叹家乡音信全无,不知还有多少亲友记得自己。
全词通过一道美食,巧妙串联起眼前景物、生活境遇和思乡之情。用"葛仙米"这个仙气飘飘的名字,反衬出作者现实的困顿,形成强烈反差。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处对家乡的牵挂,那种"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我"的孤独感,很容易引起漂泊在外的游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