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丁卯正月初三夜,与闺人烧烛候春

光悦新眉,冻痕巧印妆梅倩。旧寒尊俎尚依然,门掩黄昏院。

蜜炬围红自暖。暗尘销、香深醉浅。年华珍重,问讯花风,今番迟见。

无限银屏,好春来处都行遍。趁时青韭入冰盘,何似山家便。

钗胜看人未免。海天宽、闲心待遣。尊前一笑,有几春人,白头贫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正月初三夜晚,夫妻二人点着蜡烛等待春天到来的温馨场景,字里行间透着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上阕(前半部分)像一组特写镜头:新点的烛光映着妻子精心描画的眉毛,窗外的梅花印着残冬的痕迹。屋里摆着去年用过的酒具,关起门来就是个温暖的小世界。红烛的光晕驱散了寒意,酒香淡淡飘着,两人浅酌慢饮。这时候突然意识到:要好好珍惜时光啊,连报春的花信风都比往年来得迟。

下阕(后半部分)转向生活细节:他们把所有房间的灯都点亮迎春,吃着时令的韭菜春盘,却觉得不如山里人家自在。妻子戴着迎春的彩胜首饰,两人望着辽阔的夜空,心境平和。最后三句最动人:酒杯前相视一笑时忽然想到,这世上能有几个像我们这样的人——头发都白了还过得清贫,却依然懂得享受春天的到来?

全词妙在把琐碎日常写成诗:点蜡烛、关院门、戴首饰、吃春菜这些小事,经过词人细腻观察,都变成了对抗寒冬的生活仪式。特别是结尾的自嘲,既道出清贫现状,又透着夫妻相守的满足感,比直接写"我们很幸福"更有力量。

陈洵

陈洵(1871—1942),字述叔,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风尘仆仆,蹇滞殊甚。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设馆于广州西关,以舌耕糊口,生活穷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思想有所变化,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