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八日枕上闻飞雪有声移时遂止怅然感赋仿欧阳公禁体用东坡聚星堂韵

藤轩风过飘霜叶,夜半琤琮杂飞雪。
连朝酝酿今始成,便冀遗蝗先殄绝。
龙公试手兴颇豪,初势疑压筼筜折。
只怜宿鸟一时惊,且任行踪三径灭。
年来须鬓半星星,坐叹流光如电掣。
青山此际改苍颜,定似吾衰皴面缬。
歌词正拟叶阳春,厅事还思铺木屑。
岂知滕六竟遄回,翳凤琼楼去飘瞥。
麦根薄润曾何济,占丰恐负吴农说。
念之辗转不成眠,自笑黄紬冷于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末冬初的夜晚,诗人躺在床上听见风雪声的所见所感,充满人生感慨和自然意趣。

开篇四句像电影开场:藤架下霜叶飘落,半夜风雪声叮咚作响。这场雪酝酿多日终于落下,诗人希望它能冻死害虫(古人认为初雪能杀灭蝗虫卵)。这里用"龙公试手"形容雪势凶猛,仿佛天神在挥洒雪花,压得竹林都弯了腰。

中间八句转入抒情:风雪惊飞了栖息的鸟儿,掩盖了小路的踪迹。诗人对镜自照,发现鬓角已生白发,感叹时光飞逝如闪电。他觉得此刻的青山就像自己衰老的脸,布满皱纹。本想写首应景的咏雪诗,还想象着在厅堂铺木屑防滑(古时雪天习俗),谁知雪却突然停了。

最后四句道出遗憾:这场匆匆离去的雪只是微微湿润了麦田,恐怕难有好收成("滕六"是雪神别称)。想到这些,诗人在冰冷的黄绸被里辗转难眠。结尾"冷于铁"三字尤为精妙,既写被褥冰凉,更暗含内心对农事的忧虑。

全诗妙在将自然现象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风雪声引出时光流逝之叹,雪势变化牵动农事忧思,寻常的夜半听雪被写得波澜起伏。诗中"琤琮"摹雪声、"皴面缬"喻山色等比喻,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沉的人生体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