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尺木凌歊台图

高堂素壁云气生,葬苍一帧秋山明。矗空巀嶪势千丈,飞流树顶如闻声。

借问此景从何得,凌歊台畔青峥嵘。大江东去抱姑孰,天门竦立牛渚横。

崇台拔地接星络,湘云巴雪相逢迎。寄奴卖屦作天子,目营八极凭江城。

燕秦电扫自豪喜,三千歌舞随霓旌。至今英雄久灰灭,漠然山高而水清。

钟山有客癖模仿,坐挥墨沈升斗倾。不为永初绘巡幸,卧游自欲酬生平。

桥头策杖者谁子?幅巾潇洒携秋英。毋乃义熙老处士,独依松菊歌闲情。

谢宅已荒桓井废,断碑苔蚀留空名。何当野立下幽听,慈姥夜戛琅玕鸣。

我来读画三叹息,万年之计徒屏营。凉宵对此且痛饮,西风飒飒灯荧荧。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述画作《萧尺木凌歊台图》的诗词,诗人通过对画作的细致观察与想象,将画面中的景色与背后的故事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充满历史与传奇色彩的画面。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1. 起始两句“高堂素壁云气生,葬苍一帧秋山明”,描述了画作的背景。高大的厅堂里,白色的墙壁上似乎有云彩升腾,画中展现的是秋天的山景,显得非常明亮。

2. “矗空巀嶪势千丈,飞流树顶如闻声”,诗人描绘了画面的高山与瀑布,山势高耸入云,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仿佛能听见水声。

3. “借问此景从何得,凌歊台畔青峥嵘”,诗人询问这个景色是从何而来,答案是凌歊台附近,那里有着青翠而高耸的山峦。

4. 接下来几句描述了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大江东去抱姑孰,天门竦立牛渚横”,大江东流,经过姑孰这个地方,天门高耸,牛渚横亘。

5. “崇台拔地接星络,湘云巴雪相逢迎”,高大的建筑仿佛从地面拔起,连接到星空之中,湖南的云彩与巴蜀的雪花在此相遇。

6. “寄奴卖屦作天子,目营八极凭江城”,诗人提到寄奴(可能是指某个历史人物)从卖鞋的小贩成为天子,站在江边城市,目光能及之处都是他的领土。

7. “燕秦电扫自豪喜,三千歌舞随霓旌”,描绘了欢庆的场景,燕秦之地如同闪电般被征服,带来自豪与喜悦,歌舞升平。

8. “至今英雄久灰灭,漠然山高而水清”,虽然历史上的英雄已经消逝,但山依然高峻,水依然清澈,表达了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长存的对比。

9. “钟山有客癖模仿,坐挥墨沈升斗倾”,钟山有客人善于模仿,挥毫泼墨,展现了画家的技艺。

10.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画中的具体人物和情景:“桥头策杖者谁子?幅巾潇洒携秋英。毋乃义熙老处士,独依松菊歌闲情”。桥头有一个拄着拐杖的人,他潇洒地带着秋天的花朵。他可能是义熙时期的老处士,独自依靠着松树和菊花,歌唱着他的悠闲生活。

11. “谢宅已荒桓井废,断碑苔蚀留空名”,谢家的住宅已经荒废,水井也已废弃,只有断碑上的字迹被苔藓侵蚀,留下空名。这里可能暗指历史的变迁与消逝。

12. 最后几句描述了诗人自己的感受:“何当野立下幽听,慈姥夜戛琅玕鸣。我来读画三叹息,万年之计徒屏营。凉宵对此且痛饮,西风飒飒灯荧荧”,诗人希望在野外静听自然的声音,面对画中景色,他三次叹息,感慨万千年来的计策都只是徒劳。在这凉爽的夜晚,他痛饮美酒,面对西风的飒飒声和灯光的闪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画作《萧尺木凌歊台图》的细致描绘和历史背景的融入,展现了画作的魅力和诗人的感慨。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将画面中的景色与背后的故事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韵味和自然的美丽。

0